第488章 死葬北邙_唐朝好地主:天子元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488章 死葬北邙

第(2/3)页

划分东西。

    三门峡以东的古道在此分成两条通达洛阳,便是南北崤道。

    再则,三门峡以下的黄河流速减缓,可以通行大船,无论货运还是兵运皆可依靠水运,但三门峡以上河段,水流湍急,河中央还有鬼门、神门、人门三大礁石阻挡,人称中流砥柱,异常凶险。

    关东的漕粮水运到三门峡,就得改陆路运输,经崤函谷道转运,运输成倍翻倍提升,成了卡漕粮脖子的难点。

    水运比陆运快十倍,一条粮船相当于一百头牛的运力,损耗还低。

    武怀玉先前拜计相,也负责漕粮转运事务,他面对长安人口渐多,关中粮食缺口越来越大,而东南漕粮却受限三门峡严重,提出的对策,就是缘水置仓,直加粮食转运仓,一站站的转运粮食。

    不再是一站式输送,而是分站式输送。

    特别是三门峡到潼关这段必须陆路运输,则是沿线多建仓库,分段接力运输,能大大提高效率,特别是减少损耗。

    而他还有一个计划,把由洛至陕的三百里陆运,改成在三门峡北岸凿山开路十八里,东置集津仓,西置盐仓,使漕仓输其东仓,而陆运以输西仓,复以舟漕,以避三门之险,这就是打破旧窠的转搬法,替代传统的漕运法,

    按这法子,一年可以转运两百万石粮,每年起码节约十万贯运费。

    如果条件许可,武怀玉甚至还有一个更好的计划,在人门左岸直接开挖一条人工运河,使漕船由三门峡河口直抵渭口到长安。

    不过挖运河前期成本较高,但比魏晋隋时的疏通河道凿砥柱,甚至是沿河凿山修栈道的这些办法,明显会是一劳永逸,就是开始投入大。

    只能当成远期计划。

    不过如今的分仓水陆转运法已经不错,等到搬运法开始,还能再提升许多效率。

    东南的财税钱粮,尤其是江淮的粮,能够快速且低成本的入关,那对于大唐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。

    大唐的衰弱,就是从控制不住西北地区开始的,鞭长莫及的西域,迅速崛起的吐蕃,还有后来复兴的东突厥,桀骜不驯的西突厥以及突骑施、葛逻禄、回纥诸部等。

    关中连长安的粮都供应不了,更别说更遥远的西域、河西、陇右、青海、塞上等地了。

    如果关中能够得到帝国中原、东南财赋粮食源源不断的补给,那大唐对西疆就能有更强的控制力,大唐的衰弱也不会那么快。

    这一趟出潼关的上洛之行,武怀玉走的并不快,一路走一边细心考察,考察军事堡垒城寨、观察驿馆驿卒,看新建的转运仓,还有路上那些不断往复运输的役夫、牛马。

    他们确实很辛苦。

    武怀玉甚至想到,是不是能够招集工匠,给出四轮大马车让他们去解决具体的细节技术问题,把这大马车研究出来,甚至是研究下有没有条件在这几百里最难的谷道,修上轨道?    直接来个轨道马车运输?

    就跟那些矿场里一样。

    就算是用马拉车,但有轨道的话,运力也能大增。

    不过不管是四轮马车,还是轨道,这里面都还有不少具体的细节技术问题,得慢慢研究,哪怕有正确的方向,但很多技术也没那么容易解决。

    怀玉摸出个小本子,拿出一支石墨铅笔,在本子上记录下这些想法,以后可以实施,暂时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eishuk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