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4章 高句丽游女_唐朝好地主:天子元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884章 高句丽游女

第(1/3)页

“高句丽之地,本孤竹国也,周代以之封于箕子,汉世分为三郡,晋氏亦统辽东。”

    这话是裴矩曾经给杨广写的奏章,高句丽之地,自古以来便是华夏的,可以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,无可辩驳。

    隋朝最早征辽,其实是杨广他爹文帝杨坚,开皇十年,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,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。

    文帝随后以汉王杨谅为元帅,高颖为长史,王世积与汉王并为行军元帅,统兵三十万,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,但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,粮草供应不上,又遭遇疾病,隋军死了十分之八九。

    高句丽王也慑于隋朝军威,遣使谢罪,于是罢兵休战,直到十余年后,大业八年,杨广统兵百万御驾亲征。

    可惜接连三征,皆不成功。

    眷彼华壤,翦为夷类。

    杨广没能征服高句丽,反而自己伤及根本,不久后大隋在风雨飘摇中崩塌。

    码头上阵阵喧闹。

    武怀玉听完石头打探到的消息,神情肃穆,

    “那船上的女子有多少?”

    “得有三百多,”石头虽出身杂胡,但如今早自我认定为华夏,夷入夏则夏嘛。“那些姑娘,都是十多岁的,她们自称是高句丽的隋军之后。”

    “你听清楚了,是高句丽境的隋军之后,而不是高句丽国中的汉人?”

    石头有些迷茫,“阿郎,有区别吗?”

    “有。”

    高句丽国中其实有许多汉人的,毕竟高句丽建国都有七百年了,可谓历史悠久。

    但在高句丽建国之前,辽东其实就有汉人在了,高句丽之前有扶余国,在先秦时期,华夏民族就进入辽东,其中代表就是箕族和古燕族。

    箕族也就是箕子率领的,箕子是殷人,商王文丁之子,商王帝乙的弟弟,商王帝辛的叔父,官至太师,封于箕,武王伐纣,商周交替。

    箕子带着约有五千殷人,先是落脚辽西的孤竹族附近,后至朝鲜。

    而在秦开攻破东胡以后,大批的燕人亦流入辽东。

    秦末汉期时,又有大量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大规模迁入辽东。天下叛秦,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。

    高句丽建国的核心地区,在战国后期早就被并入燕国版图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,群雄并起,百姓避乱投高句丽的人也很多。

    而高句丽称中原战乱崛起,也通过寇边抄掠夺取大量汉人壮大自己。

    而在中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原连年的战乱,更是让无数百姓迁至高句丽地区。

    燕后主冯文通去国奔高句丽,带去大量汉人和汉化鲜卑人。

    汉代的辽东四郡,最后都被高句丽人吞并,这四郡汉人,除少数内迁,绝大多数都是留在故地归附高句丽人,一些贵族豪强们甚至还能保持汉人文化传统近百年。

    而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汉人流入高句丽,就是发生在隋征高句丽时期。隋文帝发兵三十万征辽,结果只回去两千七,大业八年,隋炀帝发兵一百一十万亲征高句丽,也是大败而归。

    此后又两次征辽,亦大败。

    隋军的数次征辽大败,留下了大量的战士和民夫俘虏,历史上到了贞观十五年朝廷派使臣出使辽东时,都还看到这些滞留异国的隋军满山满谷,听说中原使者来了,都哭着赶来相见。

    “走吧,”

    武怀玉过去,直接亮明身份,

    码头的大唐官员们吓了一跳,那位赵参军是知晓武怀玉来了登州的,甚至昨日还刚在刺史府见过,

    所以武怀玉微服,他也一眼认出。

    “下官拜见晋国公。”

    怀玉却是望向刚从船上带下来的那些姑娘,约有三百多人。

    这是一条船上下来的,那船主高句丽商人,一条大船,船舱里塞满满的。

    一问,从卑沙城下的青泥浦港出发,经过庙岛群岛抵达登州。

    青泥浦,那就是后世的大连,卑沙城便是大连的大黑山山城。

    离这挺近的,

    那条船粗笨简陋,但只是跨越渤海湾倒没什么问题,就是把人当成猪仔一样塞的满满的。

    姑娘们很憔悴。

    甚至惶恐不安。

    “这是大唐河南道登州蓬莱,我是大唐上柱国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太子太保、晋国公武怀玉,”

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eishuk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