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1281章 探花郎
第(2/3)页
金榜上,寒门庶族子弟多了许多,豪门贵族子弟少了许多。”李义府说道。
当年他也是寒门子弟,一个小县丞的儿子,如果不是武怀玉跟主考官打招呼,就算他有真材实学,也不会有机会中进士的。
“这是好事,说明这改革的挺彻底,不是表面功夫。”武怀玉笑着说道,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,再到科举制,再到如今这全新的科举制,只能说一直在进步。
虽然就算如今这新制出现,大唐取士的主要方式还是门荫入仕、荐举入仕、流外入仕,然后才是科举入仕。
科举入仕仍只能算是一个补充而已。
唐朝的官吏制度,还是有很浓厚的那种子承父业的风气的,勋贵高官子弟,都能直接入仕做官。
就算是中级官员子弟,也可以通过诸如三卫、国子监生、馆学生等诸多途径入仕。
诚如武家,他武怀玉发达了,儿子们也是一个个跟着少年封爵授官,根本不需要走科举途径。
然后武家的一些门生故旧,则是荐举的路子,通过武怀玉幕府的征辟,以及荐举,为官做吏。
“阿郎,好消息,八郎金榜题名,赐进士及第,名称探花。”
家里来人寻到樊楼,迫不及待的向武怀玉禀报了这好消息。
李义府笑着叉手道贺,“恭喜老师,八郎中了探花郎。”
新的科举制度,虽有进士明经明书等诸科,但独重进士,明经科地位下降,跟明书明算明律等并称诸科。
会试后,录取者还要参加殿试,只排名不淘汰。
殿试录取分三甲,一甲只有三名,赐进士及第,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,三甲若干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
八郎武承远,参加了今年的科举考试,还是进士科,现在放榜,名列一甲,位于第三,称为探花郎。
今年武家其实不少子弟族人参加了科举,有考进士的也有考明经的,武怀玉倒没有再走后门,毕竟今年是改革头一年,各方面都比较严格。
“我也有些意外。”怀玉笑道,他看李义府那样子肯定是早就知晓了结果。
老八这个庶子,金榜题名探花郎,这下倒是出息了。
可以预知前途无量,毕竟武怀玉的儿子,马周的女婿,太子的连襟,就这样的身份,再加上如今还是进士科探花郎,
不是直接选进秘书省做个校书什么的,外放也起码得是个县令了。
毕竟一甲三年才这么三个人。
“听说朝廷还计划要开武科举?”李义府笑问。
武怀玉也只是笑笑,武科举跟文科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,他更倾向于加强讲武堂的建设,从军中选一批精锐的低级武官培训,这比起现在想搞的武举更靠谱些。
当然朝廷现有的一些诸如三卫官制度,本身也是一种军官培训,但不够系统和全面,而且现在的三卫官是要讲出身的,要么高级贵族子弟要么高级官员子弟,一般人根本没机会入选三卫。
大唐就是个身份的时代,处处讲究出身。
张行成如今都官至刑部侍郎、太子少詹事了,但皇帝都还在宫宴上公然取笑他在隋朝时是流外吏出身。
武怀玉此前也一样老被人嘲讽是捉钱令史出身。
就算现在朝廷改革科举制度,不搞公荐那套,全凭考试,但普通人还是考不过那些勋戚世家的,就比如说武八郎,打小名师大儒启蒙,后在长安城南曲江书院读书,
这曲江书院虽是武氏族学,但武怀玉投入本钱多,请了许多名师大儒,教学严谨,学风较好,
这种教育资源,哪是一般寒门子弟,甚至是平民子弟能够有的。
所以科举制度,也只能是尽量给大家一个公平点的机会而已,
真正最后占尽上风的,还是士族,尤其是山东五姓七家这种顶级门阀士族,人家的资源就是那些军功新贵们都远远不及的。
所以五姓七家在唐朝越来越强,也是拜这科举制度所赐,他们占有很大优势,大量子弟通过科举入仕,甚至不断的出宰相。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eishukan.com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