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8 章 多彩班级_我们都是九零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 28 章 多彩班级

第(2/3)页

后的闲暇时光,九月常与马小玲坐在操场边的长椅上聊天。马小玲会轻轻抚摸着手腕上的银质经文手链,耐心地解释回族传统节日的由来。“开斋节就像汉族的春节,”她的眼睛亮起来,“天还没亮,家家户户就开始炸油香,那种酥脆的甜香能飘满整条巷子。”说到古尔邦节宰牲献祭的庄重仪式时,她声音变得肃穆:“我们会把肉分成三份,一份留给自己,一份送给亲友,一份接济穷人,这是分享,也是感恩。”

在马小玲的影响下,九月不仅学会了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回族同学相处,更对这个民族产生了由衷的敬意。有次马小玲住院,九月特意去清真糕点铺买了玫瑰豆沙馅的点心,看着好友惊喜的表情,她突然明白,尊重不是刻意的小心翼翼,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关怀。

土族姑娘杨恩和覃梅与九月同处一个宿舍,她们的存在让这个小小的空间充满了阳光般的温暖。刚开学时,九月被宿舍门上挂着的五彩经幡吓了一跳,覃梅笑着解释:“这是我们土族的平安符,能保佑大家顺顺利利!”

土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,却没有形成文字体系,所以她们从小接受汉语教育,与他人交流毫无障碍。不过,在宿舍里,她们偶尔会用土族方言聊天,那些带着卷舌音和颤音的音节,像一串神秘的密码。每当这时,其他室友就会起哄着让她们翻译,惹得两人笑作一团。

杨恩和覃梅性格开朗,从不刻意强调所谓的禁忌,而是大大方方地与室友们分享土族的风土人情。她们用废旧布料缝制出土族特色的“帖弯”(绣花腰带),教大家跳“安昭舞”,舞步轻盈得像山间的小鹿。

有一次学校举办民族文化节,她们凌晨四点就起床,用酥油、青稞面和蜂蜜制作“哈力海”(一种土族馅饼)。当金黄酥脆的馅饼端出来时,整个宿舍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。

“我们土族的婚礼才热闹呢!”覃梅手舞足蹈地比划着,“新郎要经过对歌、抢亲、泼水好多关卡,最后还要和新娘一起跳‘道拉’,跳到月亮升到山顶!”在朝夕相处中,宿舍的其他同学早已把她们当作宝贝,有好吃的零食会第一时间分享,遇到困难也会互相扶持,亲密无间的氛围让九月倍感温暖。

秀秀和小燕这对藏族姐妹花,在班级里也十分引人注目。她们的祖辈曾经历搬迁,如今生活的地方与汉族聚居区相邻,这使得她们的成长环境与传统藏族地区有所不同。

小燕的爷爷奶奶至今还保留着转经筒,每天清晨都会用藏语吟诵经文。但到了小燕和弟弟这一代,由于缺乏语言环境,虽然能勉强听懂一些简单的藏语词汇和句子,却完全无法流利表达。有次班级组织去藏族餐厅,小燕红着脸请服务员用普通话介绍菜品,那副窘迫又可爱的模样让大家忍俊不禁。

秀秀的情况更甚,家中长辈都不会藏语,到了她这里,对藏语的掌握几乎为零。这样的状况,让一些传统藏族同胞不太愿意承认她们的民族身份,但户口本上“藏族”二字,始终是她们无法割舍的印记。

在九月眼中,秀秀和小燕虽然有着藏族的身份,生活习惯却与汉族同学相差无几,饮食上没有特殊的忌口,日常相处也没有太多忌讳。但她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民族记忆——秀秀喜欢画唐卡,宿舍墙上挂着她临摹的文殊菩萨像,色彩鲜艳,线条细腻;小燕则痴迷藏族服饰,课余时间总在研究传统氆氇的织法。她们就像架起不同民族之间的桥梁,让大家的距离更近一步。记得去年冬至,她们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包“古突”(藏族面团疙瘩),有人把辣椒包进面团里搞恶作剧,有人把硬币包进去讨彩头,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
隔壁班的撒拉族和蒙古族同学,九月也通过学生会活动、社团聚会等机会结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weishukan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